南通大学:课程思政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责任编辑:陈勇 作者: 时间:2020-06-04 点击数:
“宅在家的每一天都是一种煎熬。看到最美‘逆行者’奋战在一线的感人故事,我的内心也‘蠢蠢欲动’。”疫情发生以来,南通大学近千名志愿者毅然走上抗疫的“战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近年来,南通大学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轮驱动,着力践行“跟进式”育人体系,在思政育人的具体实践中铸牢立德树人之魂。
每个人都扛起“思政担”
“疫情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青年学子应该怎么做?”4月22日,南通大学“开学第一课”线上线下同步开讲。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浦玉忠与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江苏省援黄石第二批医疗队领队仲崇俊一同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爱国情、明强国志,给这个特殊的新学期画下一个特殊的新起点。
校党委书记给学生上“开学第一课”,这已经成为南通大学的办学传统。近年来,学校进一步着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针对性,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工作重心下移到基层单位,出台了《南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实施办法》,努力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校领导做表率,全校中层干部也纷纷走出办公室,结合工作性质和专业背景,联系班级和学生党支部,深入参加组织生活会,为学生做专题讲座、讲党课,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建立常态化联系交流,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需求,认真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跟进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育人工作从“专人”向“人人”转变。
每门课都上出“思政味”
高校是培养国家重要人才的主阵地,在此过程中,课程体系建设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关键性环节。“课程思政”是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总体目标形成系统合力,发挥好这一作用尤为重要。为此,学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发掘、提炼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推进。
2月24日起,通大版“云课堂”如约开课,慕课、课堂派、视频会议等多种网络教学模式让师生们在别样的课堂相聚。教师们把屏幕作为讲台,从抗“疫”故事中选取素材,有针对性地讲好疫情防控这堂鲜活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崇尚科学、努力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们感受到无处不在的温暖。
“学校将进一步把抗疫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迹作为教学案例融入专业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教育和生命教育,发挥思政课鲜明的政治品格和理论魅力,积极培植立德树人的‘精神疫苗’。” 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说。
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秉持“祈通中西、力求精进”的校训精神,南通大学充分利用“校本”资源,擦亮思政教育的底色,彰显文化育人的厚度和深度。
进入新时代,通大人展现新担当,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画好思政教育“同心圆”。以疫情为契机,学校相继出台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本科生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鼓励教师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整合多种资源进行授课,引导教师将云端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赋予专业课程价值引领功能,不断拓展和创新课程思政新路径,深入推进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探究式、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改革,促进教育互联网+综合改革能力的提升。
“学生的思想、需要和兴趣走到哪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跟进到哪里。这种跟进式教育,不仅有利于科学决策,更在于参与学生的成长。”浦玉忠说。(陈妍)
(来源:《新华日报》,2020年5月14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