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苏科之星 >> 正文

师者如光,匠心永铸——追忆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已故教授文剑钢

【信息来源】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发表时间:2025/07/08 16:39:49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2025年5月10日,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退休教授文剑钢逝世一周年的日子,一场特殊的仪式——“艾文”爱心助学基金成立仪式我校江枫校区举行。“艾文”爱心助学基金旨在资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艺术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顺利完成学业,勉励他们报效祖国和社会。

文教授毕生致力于党的教育事业,潜心学术研究,辛勤耕耘三尺讲台,桃李满天下。他用一生诠释了对教育的热忱、对学生的关爱、对学术的执着,在同事与学生心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无论是共事时的并肩奋斗,还是求学路上的悉心指引,文教授的身影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道路。

生平纪实:岁月淬炼的师者丰碑

文教授生于1958年,河南南阳人,早年毕业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学位。1999年,他加入我校建筑系,担任室内设计专业学术带头人,并兼任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所长。以“建筑为基,艺术设计为魂”的理念,开辟学科建设新局面。2001-2013年,他担任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工作,由他主导的“艺工融合”教学改革与“室内+”人才培养路径成为专业建设标杆。2004年,他带领团队斩获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将专业影响力推向新高度。

2018年退休后,他对教育的热忱从未褪色,病重期间仍倡议发起“艾文”爱心助学基金。其女儿秉承文教授遗愿,从他的退休积蓄中捐出10 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截至目前,受文教授精神感召的校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已募集资金31万余元,将其三尺讲台前的无私奉献精神延伸至生命尽头。恰如他生前常说的:“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

同事追忆:精钢铸魂育桃李

文教授始终以坚韧与温润交织的人格魅力,成为同事们教书育人道路上的同行者与引路人。他将对教育事业的赤诚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在专业建设中展现前瞻视野,在团队协作中流露无声关怀,于病痛中坚守岗位,成为镌刻在众人心中的精神丰碑。那些与他并肩奋斗的岁月里,既有共同攻克教学难关的严谨时光,也有润物无声的温情瞬间,共同勾勒出一位兼具学者风骨与师者仁心的典范形象。

原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王雨村:精钢之韧温润如文

与文教授接触最多的时光,是在学院班子共事期间。我们同在建筑系馆305隔出的两小间办公室。他总比我早到,又比我晚归。他身上有种静默的体贴:开关门极轻,若讨论声稍高便立刻关切是否打扰到我。

作为分管教学的副院长,从培养方案到教学大纲,从任务安排到检查落实,文教授忙碌得超乎想象。尤其在2006-2008年,为迎接本科工作水平评估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评估,他强忍淋巴肿大的病痛日夜加班。为了挤出时间多改几份学生作业,他中午几乎不去食堂,只用自带的水果干粮草草果腹。

文教授心中,永远为学生留着一方柔软温暖的天地。得知有学生不幸罹患白血病,他不仅破例“定制”了特殊教学方案,更悄然伸出援手,四处联系医生,只为守护学生完成学业。

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海:儒雅善良的师者典范

文教授儒雅善良、文质彬彬、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总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

文教授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有着非常清晰的思路,并且倾注了很多心血。早在20年前,他就提出“艺工融合”,将设计学科和工科交叉融合,开展系列教学改革。他主动联合土木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师生开展跨学科毕业设计,多次获得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奖。

即使在患病期间,文教授也非常关心老师们的成长。每次给他打电话,他对于自己身体的疼痛总是轻描淡写,更多的是关切询问我们的工作情况。遇到困惑之事,他总是不厌其烦地解答。处处为他人着想,真正的师者大爱,已经融入到文教授的血液之中,化成一种精神,让我们每每想起,总是感动之极。

艺术学院教授居由:倾注毕生心血的专业领路人

文教授对环境设计专业倾注了毕生的心血,我们专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行业内得到广泛认可,也成就了许多优秀的知名设计师。

在教师队伍培养方面,文教授关心每位教师的成长,经常组织参观兄弟高校毕业设计展览等。作为校企合作项目毕业设计的总负责人,他带队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度访谈,确保毕业设计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他的精神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着我们专业的每一位老师,也成就了我们专业的繁荣。

他永远都在为别人着想,却忽视了自己的健康。即使知道自己生病了,他却坚持带病工作。在他去世的前3年,我们每年都去看望他,每一次去,文教授仍旧在关注专业的发展和同事们的成长,为我们学术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艺术学院副教授荣侠:忆与文教授同行的考察岁月

2020年11月,我们前往广州《室内设计6+联合毕业设计》和东莞厚街会展中心家具产业的考察之旅,至今仍历历在目。每到一个考察点,文教授都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积极与当地的企业和专家交流。他与设计团队深入探讨设计理念和教学方法,将先进的设计思路引入学校的课程;他详细了解家具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学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他总说:“学校就是我们的家,要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文教授对同事和学生关怀备至。他不仅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还鼓励我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当时我对某个设计方案提出了一些想法,但因为不够自信,声音有些颤抖。文教授听到后,立刻鼓励我说:“你的想法很有创意,大胆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考察的意义。”文教授要求每个人都要结合考察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悟。他不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他严谨和开放的学术态度,让我们在考察中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高了学术素养和交流能力。

学生记忆:春风化雨的成长灯塔

在学生们的记忆里,文教授课堂上的谆谆教诲、实践中的悉心指导、生活中的点滴关怀,早已化作他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财富。

2020届硕士刘航:记忆中永恒的微笑

与文教授的回忆有太多,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微笑。第一次见他是在研一报到后的师门聚餐,他慈善的微笑与柔和的声音,让我紧张的心情得以放松。在上课或探讨学术时,文教授的微笑是认真且有力的,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学术的钻研精神,也激励着我认真学习;在日常闲聊或师门聚餐时,他的微笑是慈祥且随和的,他关心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我们交流出差的所见所得,还会给我们分享家中的趣事,例如小孙女给他画的画像、家中的盆栽开了一朵不一样的花等。文教授,学生想您了。

2019届硕士沈启凡:实践育人的良师益友

入学头两年,文教授结合当时的研究热点,带领同学们行走于中国各地的乡村间,亲眼观看、亲身体验新农村建设和各种特色小镇。文教授总会带着我们与当地居民攀谈,了解并记录他们对乡村设计的直观感受,分析研究各个乡村改造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原本停留于纸面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也为我们研三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夯实的基础。毕业后文教授也会经常关心我们的生活,让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恩师虽已离去,但其精神却如璀璨星辰,永远闪耀在我前行的道路上。恩师的教诲,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成为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2018届硕士戴嘉瑜:学术道路上的灯塔

记得撰写核心期刊论文的那段时光,面对繁杂的学术领域,我如迷途的航船,茫然无措。文教授主动伸出援手,牺牲无数夜晚和周末,从选题的精心打磨,到架构逻辑的反复雕琢,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的智慧与心血。他像是一位无私的引路人,倾尽全力助我跨越学术的高山。文教授还组织我们编写专业书籍,他默默梳理、润色我们青涩的文字,最终书籍顺利出版。成书后,他为每位参与者郑重署名,并自费购书,亲手题写寄语,邮寄给在各地的学生。收到承载老师心血与深情的书籍,那份无言的感动涌上心头。

2018届硕士刘华明:严谨与温情并存的师者

面对我稚嫩的毕业论文,文教授耐心为我解惑。他不仅仔细审阅全文,更留下详细批注,从核心观点、论证逻辑到遣词造句甚至标点,都一一斟酌。在他一丝不苟、倾尽心力的指导下,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这份严谨治学的态度,深深烙印在我日后的工作中。我和妻子戴嘉瑜同为文教授学生,邀请他做证婚人。他与师母欣然应允,不辞辛劳专程赶来。更难忘的是,他在台上致辞,回顾我们读书时的点滴成就。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他始终关注着每位学生的成长,并为我们的每一点进步而骄傲。这份远道而来的真挚祝福和如家人般的关怀,成为我婚礼最珍贵的礼物。

亲人絮语:烟火人间的温情底色

在家人的记忆里,文教授是将温情与责任融入血脉的守护者。那些藏在晨光里的孝心、缝进衣料中的体贴、映在祖孙互动间的慈柔,共同构成了他卸下职业光环后最本真的模样。

女儿文瀚梓:父亲是近乎完美的

在我眼中,他是孝顺的儿子、体贴的丈夫、博学的老师、慈爱的父亲和外公。

还记得祖母患病卧床住在护理院的那段时间,父亲每天都踏着晨光出门,去给她喂早饭,数年风雨无阻。他从不言苦,只是默默地做,认定了这本就是天地间最自然不过的事。我既赞叹这份孝心,又深切感受到为人子女的责任。

母亲的衣柜里总是挂着各色漂亮的衣裳。小时候,我常常踮着脚尖,偷偷抚摸那些柔软的布料,想象着自己长大后也能穿上这样美丽的衣服,这些衣服十之八九都是父亲买的。他们相伴四十载,从未红过脸。我想,婚姻与爱情最美好的模样,大约就封存在父母那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了。

时光荏苒,我也成了母亲。两鬓飞霜的父亲时常抱着我的女儿,陪她做做游戏、看看绘本。看他手把手教那小丫头画画的样子,刹那间,我恍惚了。眼前的场景与记忆中的画面重叠交错,我竟分不清今夕何夕……

父亲离去已一年有余,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他,怀念他……

精神永续:师者之光烛照未来

文剑钢教授曾荣获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我校优秀教师等荣誉,他的设计作品被广州美院收藏,主持的工程在业内广受赞誉。但比这些头衔更珍贵的,是他用生命践行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今,他的学术思想仍在指导学科发展,他的育人理念仍在滋养后生成长,他的人格光芒仍在照亮无数心灵。正如林海老师所言:“他的精神已化作苏科大的星辰,永远温暖着这片天空。” 当“艾文”基金的烛光在校园里点亮,那位始终微笑着的师者,从未离开;他只是将自己化作了火炬,让教育的薪火在代代传承中,照亮更多追光者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