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苏科之星 >> 正文

王世文:深耕教育三十载 劳模精神树标杆

【信息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大学生记者团  发表时间:2025/04/25 14:22:35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近日,我校商学院教授王世文被授予苏州市“劳动模范”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在苏州市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现场接受颁奖。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30余年来,王世文教授在课程思政、学科建设、学生培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全国金融专硕优秀论文指导教师、江苏省科技镇长团优秀团员、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苏州市第十四届优秀政协委员等荣誉称号。他指导的学生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优秀案例大赛、江苏省金融类研究生案例大赛等学科竞赛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金融改革进入深化期,金融行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生长。王世文教授怀着一腔热血踏上金融界的漫漫长路,不知不觉已经在高校金融领域深耕30余年。

卅载春秋育桃李。王教授始终秉持“经师授业,人师铸魂”的双重使命,在金融教育领域耕耘不辍。他将育人智慧凝练为“七有”准则:即有理想、有格局、有友谊、有竞争力、有执行力、有组织力、有表现力,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课堂上,他常以“推开知识之窗,方见天地辽阔”启迪学子,不仅向学生们传授专业知识,更通过荐读经典专著,培养他们作为未来的金融人才所必备的团队领导力与职业表现力,塑造既有专业深度又具人文温度的复合型人才。

王教授还注重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让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自然渗透。例如在2025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他结合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货币政策调整等内容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银行金融发展的趋势和影响经济政策调整的因素。他说:“只有系统挖掘、整理课程思政元素,推动思政内容有机融入教学中,才能确保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才能培养出有视野、有眼界、有格局的大学生,引导他们建立社会责任感,思考如何在政策大背景下把握政治性、践行人民性、提升专业性,更好地规划好自己的职业方向和未来道路。”

作为学校金融专硕的申报者和建设者,王教授积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学生们提供广阔的社会实践平台,他每年都为研究生提供创元集团、凯美瑞等公司的半年进站实习机会,充分运用工作站企业提供的培训课程、合作论文、论坛演讲等优质资源,更好地培养商科复合型人才。

乘风于更广阔的天地

王教授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预期,积极探索个性化的育人实践模式。2000级金融学专业仇晓慧同学在校时对新闻写作颇有兴趣,王教授便鼓励她结合自身专业所长向财经报刊投稿,这为仇晓慧后来成为知名基金合伙人和财经类小说作家打下了一定基础。“当我们立足每个学生的兴趣特点,顺势去推动他们成长时,哪怕只是做对了一件小事,也可能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王老师说。

2019年,王教授第一次带领研究生参加了江苏省经济学类研究生“科研创新实践大赛”。在他的指导下,研究生们申报的两个选题《基于石油产业链的中国原油期货市场动态相关性研究》和《江苏省离岸孵化器实践与发展研究》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近三年来,王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司主办的“第十届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奖,并入选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七届和第九届优秀案例。

王教授说:“竞赛更像是一场马拉松。要参加竞赛就得未雨绸缪,让竞赛成为人才培养的常态化环节。通过比赛,学生们能够跳出自己的舒适圈,看到更多的优秀人才,乘风于更广阔的天地,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奉献和服务中坚守初心

作为苏州市劳动模范,王教授的劳模精神不仅体现在教学、科研和指导学生竞赛等领域,更体现在切切实实地为社会服务中。

2012年至2014年,王教授在江苏省科技镇长团挂职,主要从事服务地方科技创新、科技人才、科技金融、成果转化等工作。通过挂职,他真切地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敏锐觉察到地方政府在大力推动人才战略时存在的瓶颈和问题。他还深入研究了苏州科技创新现状,阅读大量法律文件,深入调研苏州科技创新的载体平台等,并作为核心成员积极参与《苏州市科技创新立法条例》立法工作。

作为苏州市政协委员,王教授积极资政建言,全面认真履职,获苏州市第十四届优秀政协委员。他撰写的《加快推进苏州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得到苏州市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于2023年获苏州市社科精品工程一等奖;撰写的关于《应对疫情冲击推进汽车产业链安全稳定的政策建议》被江苏省政协社情民意采纳,并获2023年苏州市政协优秀社情民意奖。

经过多年的实践实战,王教授一方面深度融入地方政府和企业,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提升了服务社会的水平,真正意义上开启了自己“双师型”教师的职业生涯。2025年3月,商学院新成立“师生劳模工作室”,在汇聚学院理论优势的同时,融合了企业的实践创新资源。作为工作室导师,王教授表示,将继续秉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双师型”工作室为纽带,大力弘扬敬业、创新、奉献的劳动模范精神,在教育、科技、社会服务等方面贡献力量。

王世文教授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是一段以教育为舟、以服务为帆的航程,明教育、求创造、有情怀,是他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业务精湛、奉献担当”的劳模精神。师者若水,润物无声。未来,他将继续用“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教书育人工作,为祖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大学生记者团:顾音璇、陆永佳、钱任一、王如滢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