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苏科之星 >> 正文

冀以恒心 赓续情怀 ——我校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团队侧记

【信息来源】大学生记者团  作者:陆永佳 顾亚男 陈悦 顾音璇  发表时间:2024/01/09 08:36:20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近日,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中,由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陶重犇、严生、李泽老师指导,刘仪婷、薛俊等同学的《面向复杂路况的自动驾驶高精度定位与建图技术》作品荣获主体赛全国一等奖。来自全国2000多所高校的250多万学生参赛,共收到40余万件作品。获得全国一等奖实属不易,我校师生团队是如何备战并取得优异成绩的?近日,大学生记者团对获奖团队进行了采访,深入了解他们获奖背后的故事。

研究缘起 问题导向

《面向复杂路况的低速无人驾驶高精度定位与建图技术》项目针对现有车载定位技术存在受遮挡时定位信号易丢失的问题,开发了一款集成5G通信、北斗RTK定位功能的车载高精度定位模块,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图优化的补偿定位算法,为低速无人驾驶提供精准定位信息。无人车只需搭载常规精度、价格便宜的车载传感器就能实现高精度定位与建图,从而有效地降低了整车的价格。本项目以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Trans论文两篇。以学生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9项。目前本作品已经成功应用于苏州工业园区的无人配送车、无人接驳车以及医院的医废无人运输车,安全行驶里程超过3万公里。 

第一次接触该方向是团队成员刘仪婷等同学在清华大学汽车研究院实习时,他们在做无人车数据采集和标定的过程中发现,无人车在室内行驶时会因为卫星信号受到遮挡而出现定位信号丢失和室内外信号不兼容的情况,导致无人车无法精准定位。如果汽车在日常行驶过程中进入隧道等封闭环境,或遇到地面有坑坑洼洼的遮挡物时,一旦也出现类似情况,可能导致方向的迷失或者自动驾驶模式下的车辆倾倒,这在行驶过程中是十分危险的。团队成员对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题展开研究。

团结协作 取长补短

团队一共有8位成员,分别来自计算机、电子工程和人工智能专业。丰富的各领域专业知识让他们更能取长补短。在研究过程中他们分工明确——两人为一小组,分别负责数据采集和标定、硬件、平台搭建和算法研发。研究任务繁重,有时不免与课业冲突。团队主要成员之一的刘仪婷同学表示,大家在研发过程中都是“时间管理大师”,会根据事情的紧急程度安排优先级别,尽力平衡好课业与研究工作。

在查阅了最新的目标检测论文和请教相关老师、专家后,团队最终利用5G+北斗+RTK的组合定位技术和自主研发的补偿定位技术辅助无人车定位,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了这次“挑战杯”,团队指导老师之一的陶重犇和同学们从2021年就开始准备,从省赛再到国赛,他们不断提升团队综合能力,其中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比赛考验的不光是学术能力与团队合作,更是要看研究团队如何能把研究内容清晰有力地展现出来,得到现场专家的认可。为此,团队多次模拟正式比赛场景,直到牢记每一个答辩时的手势动作,将答辩时间精确到四分五十五秒。正式答辩时,大家顶住巨大的压力,保持冷静与从容。刘仪婷同学表示:“无他,唯多练尔。” 她镇定自若的表现与清晰流利的发言也为答辩锦上添花。最终,团队斩获“挑战杯”一等奖。

持之以恒 梦圆挑战

陶重犇老师向记者团同学分享了他与“挑战杯”的不解之缘。从2013年入职到现在的十年时间里,陶老师带过四届“挑战杯”参赛团队,从省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再到全国一等奖。对此,他欣慰地表示:“十年磨一剑,梦圆挑战杯。”

谈到这次获得一等奖的原因,陶老师总结为两点:思想和行动。思想是团队同学想要为学校赢得荣誉而持之以恒的情怀,行动是他们在长时间研究过程中点滴积累下的经验。陶老师说,情怀与坚持,是赛道漫漫长路的代名词,团队正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达到了质的飞跃。 

陶老师将团队取得成绩的原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同学们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在一次次实验中不断打磨,比赛时即使遇到强劲的竞争对手也毫不示弱。“老师很耐心地为同学们提供指导和帮助;学校十分支持,为我们提供了实验场地和丰富的资源条件。”刘仪婷说。

陶老师表示,“挑战杯”作为一项顶级的综合性赛事,不仅能展现当代大学生的风采,更能提高同学们的专业素养。他鼓励大学生们除了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要多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把书本理论和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升专业水平、表达能力与心理素质。陶老师说:“我们不要‘一枝独秀’,我们更要‘百花齐放’。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在‘挑战杯’的舞台上。”

这是一支团结奋斗的队伍,在追梦的过程中,汗水和泪水交织,喜悦与感动并存。全国一等奖是本次赛事的终点,更是他们未来新的起点。他们将怀着满腔热情与奋斗之志,在挑战筑梦的道路上继续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