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苏州科技大学国地实验室党支部创建特色“环保小院” 赋能地方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
近日,苏州科技大学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党支部(以下简称国地实验室党支部)与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党支部共建“绿色发展环保小院”。
“环保小院”是近年来国地实验室党支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服务美丽中国建设而重点打造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是国地实验室党支部提出“环保小院”倡议后的第一家试点单位,也是该支部成功获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后首家签约授牌的共建单位。
优化顶层设计
全力绘制党建品牌矩阵
“环保小院”旨在紧密围绕“强国行”专项行动建设目标任务,构建以高校为核心,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协同育人“双主体”平台,通过创新党建联建、教育服务、科技赋能、实践育人“四位一体”组织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创新协同指导、企事业单位解决科研难题、教师科研提供应用场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实践平台,切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国地实验室党支部切实强化党建赋能,充分发挥人才、学科、专业优势,建强支部战斗堡垒,与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在多个关键环境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以“三聚”支部建设工作法,聚学习、聚人心、聚实干,开展党建联建共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环保技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四心”党员素质提升法,锤炼初心如炬、恒心如磐、匠心如琢、耐心如水,着力提升支部党员队伍业务水平,聚力在科技创新赋能上攻坚求突破,推动科研成果更快落地转化;以“五维”学生能力培养法,促进思想育人、教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服务育人。
强化目标协同
助力打好三大保卫战
“环保小院”立足强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推进“四链”融合,以“环保小院”为载体,持续加强生态环境科技平台建设,立足苏州生态环境质量提升需求,全力治污攻坚。
组建党员科技攻关小组,聚焦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目标任务,由共建双方资深党员牵头带领青年骨干、研究生,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一体推进技术攻关、迭代应用、生态培育,协同打造生态环境领域战略科技力量,促进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建立全方位大气监测网络,实时收集苏州不同区域大气污染物数据,结合气象数据与污染源解析技术,深入探究大气污染成因与传输规律,根据研究成果提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控以及提升工业废气治理水平等一系列大气污染防治建议,为改善苏州空气质量作出积极贡献。
联合成立苏州市绿色低碳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绿色低碳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和高效低耗废水处理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关键工艺试验研究、产业化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开发;依托国家“水专项”课题,研发浅水湖泊水源地水生态安全评估技术体系并组织进行应用示范,形成适应苏州地方环境条件的“体外循环—原位修复”技术体系,编制《苏州市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21—2035)》《苏州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等,为太湖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等重大民生工程提供有效技术支撑,有效确保了近年来太湖东部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Ⅲ类。
对苏州多地土壤质量进行系统采样分析,运用先进检测技术与评估模型,精准确定土壤污染类型、程度与范围,依据不同污染场地特点,研发高效土壤修复技术,成功提出应用物化生综合修复法,有效改善污染土壤环境质量,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瞄准“双碳”目标
聚力地方低碳减排
共建党支部同组调研团队,深入调研苏州地区钢铁、化工、建材、电力、交通运输、建筑等高耗能重点领域的碳排放现状与减排潜力,通过核算历史碳排放数据,分析碳排放趋势、强度及排放源结构,明确各行业碳排放特征差异,诊断管理机制,梳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等激励政策在撬动节能降碳项目投资、技术创新研发方面的成效与短板,为苏州迈向低碳城市目标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深入推进地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全力服务支撑地方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未来,国地实验室党支部将重点围绕“环保小院”党建品牌建设,以名城名校融合发展战略为指引,全面加强科教、资源等多维融合,拓展研究领域,不断提升“环保小院”团队科学研究与实践能力水平,协同培养更多优秀环保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统一,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提供新范式,为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环境治理提供宝贵经验,为强有力做好“强国行”专项行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王宇宸 王磊,原载于《新华日报》2025年1月26日第11版“教育”,报道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501/26/node_11.html#content_1416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