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新华日报:代表委员热议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 只此“青绿”,映照江苏一路前行

发表时间:2024/03/11 08:21:53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 本报记者 王梦然 杨频萍 顾敏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参加全国政协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联组讨论时,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在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新的任务: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以“高颜值”的生态底色添“高质量”发展成色。来自江苏的代表、委员们表示,要将总书记的嘱托践行在“青山绿水”间,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方面。只此“青绿”,映照江苏一路前行。

精准治理“焕新颜”

江苏跨江滨海,湖泊众多,水网密布,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6.9%,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水韵江苏”的美名由此而来。在这片土地上,水资源的生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丰富的水体为区域发展带来了多元价值,但从水治理的角度来说,水网密度大、河湖湿地多,意味着水动力条件不强,也就是说,江苏依靠水体自身消纳循环,进行自我净化并不容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作为环境资源界委员,现场听到总书记的勉励与嘱托,内心分外激动。他说,“在江苏的众多河湖中,太湖最为‘璀璨’,也最牵动人心,去年,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总书记专门询问了太湖的水质情况。”

这一年,太湖有哪些变化?张甘霖欣喜地说,2023年,太湖已连续16年安全度夏,“水陆空天”水质藻情监测监控网络可实现每30分钟监测1次蓝藻,阳澄湖水质首次达Ⅲ类。另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研究站的监测显示,2022—2023年太湖70%以上的湖区蓝藻生长已经开始受到氮、磷营养盐不足的限制,气候因子对藻情的影响开始减弱。张甘霖建议,要借助营养盐拐点出现之际,加强太湖氮磷外源控制与湖体生态修复力度,巩固治理成效。

全国人大代表、江阴市夏港街道长江村党委书记李洪耀带来一个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小微湿地保护制度,以沿江地区为重点,加强对小微水系特别是重要湿地的生态修复。”他认为,一方面,要继续腾退对水系污染大的企业,扩展水系自我净化的缓冲面积;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流经湿地的河流水体实施前置处理,利用人工湿地等缓冲区,改善进入长江重要湿地的水体水质。

久久为功“逐绿行”

保护环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推动法治建设,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保障体系。全国人大代表,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夏道虎介绍,去年以来,全省法院出台服务保障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行动方案,审结环境资源案件2836件,协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比如,在全国首例适用涉企行政合规整改环保行政处罚案中,江苏法院依法引导企业将调解后减少的行政处罚金额用于环保设施技术改造,在为小微企业‘减负松绑’的同时,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

江苏依江发展、因江而兴。夏道虎说,为了守护一江清水浩荡东流,去年以来,全省法院认真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审结涉长江非法捕捞、非法采砂等案件484件,全链条惩治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同时,通过破产程序依法清退长江沿线低端过剩中小船企157家、“散乱污危”中小化工企业105家,有力推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盐城黄海湿地上,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翩翩起舞,每年在南京长江新济洲洲滩湿地定期栖息的水禽超过5万只,苏州三山岛湿地已发现野生鸟类191种……如今,江苏物种数已经更新至6903种,其中水生生物物种大幅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带来了生机,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今年全国两会,国政协委员、民建苏州市委会副主委、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工作的建议,建议国家层面加快推进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工作,推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更快进入规范化、法治化轨道。“由于生物多样性概念庞杂、立法分散,保护工作涉及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等诸多部门,构建生物多样性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需要进一步厘清各地、各部门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法定职责,形成合力,加强监管。”宋青说。

绿色发展“塑金山”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需要保护生态,也需要推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

“守绿换金”,小村庄出圈更出彩。“围绕‘生态立村’的目标,我们村留住了一片净土,让每位游客来到白塔能抬头见青山、低头看绿水。”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带来该村发展的“春消息”:得益于“生态村”的美名,白塔村成了苏南游的一个“打卡地”。为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去年,该村投入运营“千年铁魂江苏情”大型文艺演出,建成可容纳2000人观看的大型实景剧场,200多位演员生动展示江南制陶文化、茶文化,为观众奉上一场文化盛宴。“通过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实现了村级增收、村民得益、企业赢利‘三丰收’。”欧阳华说。

2023年,南通沿江沿海生态带实现430公里全线贯通,一条风光秀丽、功能完善的最美堤顶公路镶嵌于南通沿江沿海,串联起沿线镇村,大江大海风光带、江海风貌城镇带、诗意田园乡村带、沿江科技创新带和沿海高水平产业带次第呈现。“为建设这条景观带,市县两级成立领导小组,专题会商,专责推进,持续推动沿江低效企业腾退转移,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空间,累计腾退企业123家、面积超7000亩。”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市副市长刘洪说,“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刻理解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统筹推进生态带建设,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

“今年南通将发力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引领区,大力发展绿色高端产业,推动低碳化生产、减量化排放,同时,统筹推进‘十年禁渔’、岸线整治、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守好出江入海生态屏障。”刘洪表示,今年将以数字赋能长江生态环境治理、环境监测,更好地讲述五山“沧桑巨变”“江豚湾”的美丽故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助力“生态绿”和“发展红”不断双向奔赴。

(原载于2024年《新华日报》4版,报道链接:https://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304403&layountIndex=3&date=20240310&siteID=2&i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