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新华日报:代表委员热议城乡融合发展 ——连体共生,绘好城乡共美新画卷

发表时间:2024/03/07 08:15:11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 本报记者 倪方方 刘春

城与乡,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两大空间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如何绘就城乡融合发展新图景,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

围绕“人地钱”,

促进要素双向流动

城乡融合中,不能简单地把农村当“问题”,把城市当“答案”。不少代表委员认为,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解决好“人地钱”的问题,实现城乡要素融合互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才是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资本向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聚集,资本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建议,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深入挖掘乡村投资建设热点,鼓励并规范民间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产业强镇等项目,探索农商对接、农业生产经营、乡村文旅开发长效模式,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要落实好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农村的政策,开辟农业农村重大项目融资通道,加强对农户创业的金融支持。

城乡之间要素要流动起来,“人”最不可或缺。宋青说,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树立阶段性用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拓展引才渠道,丰富用才模式,让更多优秀人才在乡村广阔天地大展身手。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育好用好“土专家”“田秀才”,提供项目资金、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等全方位支持,吸引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

“基层一线要选好带头人,党员干部要带头实干,抢抓政策机遇,结合村情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人才优势才能在乡村落地‘成金’。”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强说。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建议,支持农村引才留才工作,在科研人员入乡兼职兼薪、离岗创业、技术入股上给予更多鼓励引导和奖励。

当前,乡村文旅特色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城乡融合程度不够、资源潜力开发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等问题限制。针对如何促进要素双向流动,全国人大代表、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党总支书记欧阳华建议,完善乡村文旅规划运行机制,对区域内的资源统筹开发、差异化经营,提升乡村文旅资源利用率,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新业态IP,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做强关键点,

提升县域支撑力

县城和县域,正在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抓手。代表委员们表示,只有坚持不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发挥县域的支撑作用,促进要素流通、产业联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必须把县域经济这个‘跑道’做强。”全国政协委员、淮安市副市长邱华康建议,加强项目招引,通过建强招商队伍,优化招商机制,开展项目攻坚等举措,壮大经济总量。这两年,淮安的十几个百亿级项目大多落地在县区。要突出工业主导,培育产业集群,持续壮大经营主体,推进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保障。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强规划引领,健全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放大生态优势,提升县城品质。要推进乡村振兴,抓好乡村产业,深化公共空间治理,激发乡村发展潜力和活力,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

全国人大代表、盐城市大丰区区长戴勇认为,当前,必须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重抓县域经济主战场,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互促并进。必须提升基础设施的便捷度,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在交通快速通达、冷链仓储物流、大数据应用等农村新型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有序实施乡村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赋能,打通公共基础设施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必须提升公共服务的均等性,围绕教育、医疗、养老等重点领域,推广行之有效的县域公共服务“城乡共同体”模式,下大力气补齐农村民生短板,更高水平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可及便利。

以人为本,

共享更高品质生活

“村村通路,路有夜灯,健身场、绿色跑道、公共厕所一应俱全,出家门走几步就能上公交车。村里河道清澈,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树木成荫。”说起村里的变化,全国人大代表、常州市润土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张道衡滔滔不绝,这两年,到合作社基地体验采摘的城里人越来越多。

实践表明,城乡融合不是简单“向城市靠拢”,而是让城乡群众共享更高品质的生活。戴勇说,大丰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居民同步过上现代化生活。现在,老百姓钱包更“鼓”了,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3362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缩小至1.47;农村面貌更“靓”了,攻坚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推行“人居环境整治+”模式,累计创成省特色田园乡村17个;村民的房屋更“好”了,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优先完成低收入农户的住房条件改善,累计改善农房2.1万户,建成新型农村社区23个。

地方的公共服务供给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是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尺度。全国人大代表、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平建议,进一步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特别是加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医疗、教育、交通、购物、娱乐等,提高城镇运行效率和居民的生活便利性。同时,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和建设,促进文明法治,鼓励居民参与城乡建设和治理,增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社会稳定性和居民的幸福感。

(原载于2024年3月7日《新华日报》7版,报道链接:https://xh.xhby.net/pc/layout/202403/07/node_8.html#content_130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