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苏州代表委员建议城市升格 “2万亿”能级地级市寻求改革突破口
当经济总量越来越大时,城市的行政级别是否也要相应有所提升,让“鞋与脚”更适应?
在不久前的2020年苏州市两会上,该市政府工作报告预计,2020年苏州经济总量将突破2万亿元大关。这对苏州具备标志性和里程碑意义。但同时,由于苏州仅仅是经济总量上的“中国最强地级市”,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再扩大,一系列亟需突破“地级市”权限的改革诉求越发明显。
从江苏版图看,省会南京和经济第一重镇苏州一直扮演着“双核驱动”的战略。在国家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纲要和有关细则近期相继出台后,与上海、浙江天然接壤的苏州承担的责任更加重要,要继续在新时代下充当“先行军、排头兵”。
当前,作为外向型经济风向标的苏州,已明确让开放为一切工作赋能。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本次苏州两会上,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递交有关“提升城市行政层(能)级”的议案、提案或建议。
江苏双核驱动存短板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突破万亿的城市已有17个,其中有4个直辖市、7个省会城市、3个计划单列市,只有苏州、无锡、佛山为一般地级市,而苏州早在2011年就突破了万亿大关。
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自贸试验区被赋予了“先行先试”探索改革的角色,也就拥有了较大的自主发展权限。中国已有的18个自贸试验区和56个片区,要取得本质上的政策权限还需要努力。从实践看,大量企业在自贸试验区都注册成立了新的法人机构,但人马基本留在原地。
苏州紧邻上海,外向型经济因上海浦东开发而兴起,成为风向标和领头羊,诞生了诸多经济奇迹。目前,上海自贸区尤其是临港新片区的两个“15%”(即高新技术企业、个税)优惠政策,吸引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4大尖端行业,对于人才尤其是紧缺的高端人群是极大利好。
反观苏州,在1月3日的3000人规模开放再出发大会上出台的新一轮开放型政策,不仅是苏州作为地级市层面最大的赋权,其核心也是对高科技企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发展的优惠措施。
有苏州金融行业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发改财金规【2019】1638号文件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产品投资两类基金开了口子,明确要求计划单列市以上政府批复设立,但从苏州城市层级看没有权限,也就对诸多基金的募资产生了影响。
“金融机构的产品大多来自吸储,按1638号文件可以投到产业基金、政府引导基金中去,然后进入到高新技术产业中,这对创新创业、城市产业转型很关键。”苏州科技大学副教授徐天舒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徐天舒认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州市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了三个方面:发展工业互联网努力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布局一大批科学装置、引领科技发展,打造若干领域核心技术创新的先导区;围绕全国交通枢纽定位,打造空铁港一体的交通枢纽,努力成为长三角区域城市各类资源的强磁区。但由于苏州不是副省级城市或计划单列市,该类金融管控权不被赋予。
南京财经大学区域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闫海峰教授也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金融、保险等机构在苏州发挥更大作用产生了束缚,部分有需求的业务不便开展,人才流动也受到了限制。
有苏州市政协委员提出,从中国沿海地区各省的情况看,除了江苏,都有两个副省级城市,即通过“省会+计划单列市”的模式形成省域经济发展的“双核驱动”。
32条建议申请特殊试验区
“这类似于鞋子与脚不协调了。”江苏省社科院区域所副研究员何雨对记者表示,从苏州的实践看,尤其是进入GDP 2万亿临界点,到了赋予城市更大的自主决策权关键时刻,给予苏州探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更强力有效的体制机制保障。
国资国企改革实践者宋文阁博士认为,苏州市GDP近2万亿在全国城市中排名与国有资产的规模体量明显不同步,因此建议市区国企积极调整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充分利用外资外经外贸的强大优势,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优化全球价值链,成为再开放新高地。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曾指出,苏州完全可以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进行自主规划。苏州正在谋划的新一轮城市总规,将以上海为龙头建设有协同效应的现代国际大都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苏州方面已联合某国家级智库,不久前已向国家层面汇报了关于中国(苏州)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报告,并提出了涉及体制机构改革的32条改革建议。
“32条建议,是当前苏州有需求、想做,但行政层级做不了的。”有知情人士向记者表示,苏州考虑的是通过由国家层面赋予一个试验区的方式来贯彻执行。
这不仅有着市场需求,从过去改革的经验看,苏州在历史上曾承担过60多项超越市级权限的改革试点,并取得了成效。
苏州谋求的这一试验区带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有省内学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无论是苏州自贸片区、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或《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总体方案》等,都已经享有了部分超越地级市的权限,现在到了集成整合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