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引力播、中国网:聚焦文化传承 • 健康发展 第二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圆满落幕

发表时间:2020/09/22 08:13:27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9月20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与苏州科技大学联合主办、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第二届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国际会议(2020)通过腾讯会议、Bilibili直播平台、2020中国学术季直播平台同步直播的方式成功举办。

据悉,会议以“文化传承•健康发展”为主题,邀请了包括中国工程院吴志强院士在内的国内外著名学者专家、业内精英和政府管理者共14位嘉宾作学术报告;各直播平台人气满满,共吸引了国内外近一万余人次参会观看,共同开展水网地区发展的国际学术交流、探讨,进一步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本次学术活动被列入2020年度中国科协的重点学术会议,也是“2020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系列活动之一。

引力播

演讲嘉宾合照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王雨村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教授、校长陈永平教授代表主办方分别致欢迎辞。石楠秘书长表示这次会议主题既是对2018年第一次会议主题的一次呼应,也是对这两年以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热议话题的一次响应。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给城乡人居环境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进而基于《城市文化北京宣言》提出了五点倡议。

陈永平校长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国际会议是苏科大城乡规划学科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此次盛会为国内外同行提供了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探讨水网地区城乡发展与规划的新挑战和发展趋势,相互交流城乡规划及相关领域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本次会议必将为推进后疫情时代城乡人居环境健康发展与历史文化传承带来新的思考。

引力播

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

引力播

陈永平 苏州科技大学校长 教授

当天,主旨报告邀请到了5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分别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运河段水城共融发展、绿色城市主义、威尼斯土地与水的长期关系、江苏的水与城镇、苏州历史文化保护实践等方面进行了精彩发言。主旨报告由苏州科技大学科技产业处副处长(主持工作)范凌云教授主持。

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院士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水城共融发展的创新规划理念,从智慧支撑科学决策、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解读;总结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精明理水、智慧调水、海绵蓄水、生态治水、活力亲水、特色滨水的水城共融六大路径,进一步以八大核心议题聚焦通州大运河发展,塑造引领世界未来城市滨水空间的示范实践。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Timothy Beatley教授用生物学的假定来设计和规划城市,探讨了城市里存在的神奇的自然生命,并讨论了大量规划和设计亲和自然的生态城市的具体战略。威尼斯建筑大学Maria Chiara Tosi教授提出需要一种综合性方法来促进水、土地和相关资源的协调开发和管理。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董卫教授总结了江南水乡城镇体系的形成及发展过程,提倡向历史学习,构建自然-文化资源一体化的城乡空间大格局,提升江苏省的引领作用。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王勇教授结合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经验,提出了聚焦功能品质,展现舒适宜居、古韵今辉的东方“水之城”发展目标。

引力播

吴志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同济大学副校长,教授

引力播

Timothy Beatley 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引力播

Maria Chiara Tosi 威尼斯建筑大学教授

引力播

董卫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

引力播

王勇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下午,共9位专家学者和业内精英重点围绕“历史文化传承” “城乡健康发展”和“绿色生态建设”三个议题展开热烈探讨与交流,分别由城乡规划系罗超、顿明明和张振龙三位副教授主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阳建强教授,清华同衡总工程师兼长三角分院相秉军院长,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梅耀林总经理分别探讨了城市滨水地区转型与复兴、江浙水乡地区名城保护机制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的若干问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杨林生研究员,同济大学王兰教授,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牛强教授分别探讨了重大传染病的时空流行规律与生态环境演变、后疫情时代健康城市规划思考和武汉建成环境与新冠疫情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段学军研究员,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刘锋,英国卡迪夫大学中英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于立教授分别探讨了岸线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一体化示范区的探索实践和水乡绿色生态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科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茁壮成长,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是江苏省优势学科和A类品牌专业,形成了鲜明的优势与特色。本次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讯员 姚之浩 苏报融媒记者 木淼)

引力播报道链接:https://app.suzhou-news.cn/news/300255099

中国网报道链接:http://jiangsu.china.com.cn/html/edu/xykx/10773409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