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看苏州:追梦十四五丨李翠梅:沪苏同城化,助力打造系统治水新标杆!

发表时间:2021/01/21 00:13:01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编者按: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在今年苏州两会期间,苏州广电开设“追梦十四五”专栏,邀请苏州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围绕苏州“十四五”发展,建言献策,共谋未来。

将沪苏打造成为全国的治水新标杆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思路。”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水资源研究所所长李翠梅表示,接下来,苏州就可以借助好沪苏同城化的契机,与上海一同开展水治理工作,从节水、护水、用水等方面通力合作,将沪苏打造成为全国的治水新标杆。

首先,李翠梅提议,沪苏两地可以统一城市供水标准,创新供水管理、统一供水价格,以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市场活力、激发用水主体积极性,通过市场引导,创新长三角绿色价格机制,创新创建供水、节水、水环境综合整治“两手发力”(政府与市场)标杆。

治好水、用好水

其次,她认为,提升水环境质量也是治水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环。近来年,苏州始终坚持水质“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要求,以“一江两湖两河”为重点,全力推动水环境改善。

据了解,2020年,苏州排定了八大类38项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了六大类81个重点工程项目。今年1到11月,苏州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到90%,比2016年提高26个百分点,创“水十条”考核以来最好成绩。

“在目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与上海统一排放标准,加强流域统一管理、提高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同时提高防洪和内涝标准,打造“系统治理”示范。”李翠梅说,同时,我们还可以建立沪苏统一水环境等考核标准,按饮用水、非饮用水等类别实现流域统一的考核标准,实现水资源配置和水环境全面“空间均衡”。

“以汾湖为例,在水面率增加0.52%的情况下,土地可利用率能增加500-1000亩,这对于苏州而言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李翠梅告诉记者,水功能区划、水系空间优化、空间均衡这样的工作是未来水治理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在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吴江,更要把握好机会,尽可能地通过水环境治理,来获得发展红利。

对此,李翠梅提出了以下5个方法:

1.优化河湖水系。

在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调蓄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融合区域整体规划,科学优化水系结构,积极打造“美丽湖泊群”,使河湖布局与人文环境相适应,打通“绿水青山”“金山银山”之间相互转化的通道,通过生态促进经济、经济“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保障水生态可持续发展。

2.整合河湖资源。

高效联动区域内碎片化水域生态斑块,构建全域纲目合理、协调融合、生态绿色的活力蓝网,稳定生态系统,提升生态价值。以水域占补平衡为原则,在水域面积不减小、水域功能不削弱的前提下,采用实物性水面占补平衡的方法,突破空间限制,达到静态平衡。同时,对不同类型河湖进行需求分析,保证河湖功能达到要求,突破时间限制,达到动态平衡。

3.提升河湖品质。

紧紧抓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机遇,综合规划区域河湖水系景观要素,统筹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空间,积极建设亲水宜居环境,高层次打造江南“水乡客厅”。

4.彰显河湖文化。

因地制宜、因水制宜,不搞“千河一面”“百湖一面”,挖掘每条河湖的生态文化资源,以“一镇一主题”“一村一特色”为切入点,布局各具特色的河湖文化符号,用“工匠精神”建设一批留得住乡愁、人民群众满意的精品河湖、民心河湖。

5.打造河湖经济。

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路径模式,释放生态美丽河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河湖既有“高颜值”,又有“高效益”。对标示范区“生态型湖区经济”产业方向,因地制宜发展全域旅游、体育竞技、新型农业,规划相得益彰的产业布局,以水为媒打造功能融合的生态美丽河湖经济带。

报道链接:https://tw.kan0512.com/newsH5/vue-article/#/article/index?id=188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