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全国两会“苏州声音”释放“十四五”苏州发展信号 用新发展理念勾勒现代化强市现实模样
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闭幕。就在前一天,《苏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苏州‘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发布,明确“十四五”时期,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设高质量经济、造就高品质生活、打磨高颜值城市、实现高效能治理,率先建设充分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
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举行的这场盛会上,苏州的代表委员们发出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释放了什么样的发展信号?又呼应了苏州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中怎样的追求?
服务国家战略
以创新推动更高质量发展
“苏州正在努力建设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未来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增长极。”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市市长李亚平表示,未来5年,苏州将在总结好全省现代化试点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具有苏州特色和示范内涵的现代化形态,努力将苏州打造成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
当前,苏州正紧抓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机遇,特别是深入增强沪苏同城化效应,提升市域整合协调能力。在苏州“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将做好分工合作,打造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中心城市。而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本领,进一步承接沪苏同城化带来的项目溢出,苏州必须充分认识自身优势、拉长自身“长板”。
布局已然开始。今年1月4日举行的“新年第一会”上,苏州喊出“打造一座永远在线的数字城市”,意在通过抓住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赋能等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能。“十四五”期间,苏州还将加快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力打响“苏州制造”品牌,巩固制造业头部地位。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打响“苏州制造”品牌,民营企业不可或缺。“民企成长壮大的实践表明,企业的问题必须用发展来解决,发展的问题必须用创新来解决。”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崔根良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次两会,他建议国家支持长三角示范区所得税政策改革,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人才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上施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长三角示范区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中心,构建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优势互补、有机衔接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这也体现了苏州代表对高位融入一体化要素市场与制度体系建设的思考。
发展要数字赋能,更要数字护航。“数字经济是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需要数据有序安全地流动。因此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是统筹做好发展与安全,推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所必须解决的基础性问题。”在全国政协委员、苏州科技大学城市发展智库(高级研究院)副院长宋青看来,应从国家层面健全数据产权制度,推进数据产权的立法工作。
回望“十三五”,苏州创新主体和载体培育步伐明显加快,建设苏州市自主品牌大企业和领军企业先进技术研究院47家,高新技术企业9772家,创新能力处于全国前列。这样的基础也为苏州开启“十四五”新征程增添了底气,苏州提出到2025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累计突破2万家,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有了更加明确的导向。
优化资源配置
高品质生活实现更优提升
养老是现代化进程中绕不过的话题。在苏州这个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这一话题更具热度。
子女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老人无人照顾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嘉联益电子(昆山)有限公司生产制造中心厂办室副经理段俊今年提出,应尽快修改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关爱空巢老人,并提出了从国家层面增加子女看护假的建议。
跟随儿女迁移到新城市,“老漂一族”无法享受当地政策怎么办?全国人大代表、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在调研时发现,越来越多“老漂族”难以融入新环境,怎样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晚年?他建议打破户籍的桎梏,完善异地养老政策,通过建立信息对接机制为异地养老人员提供均等化的公共养老服务。
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在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苏州走得快,遇到的问题相应更多。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均等化水平,成了提升城市竞争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苏大附一院血液科主任吴德沛今年带上两会的提案是《构建“互联网+”医疗事件共享机制 提高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他建议搭建满足互联网医疗诊治技术研究的技术支撑环境,建立完善的患者救治流程,从而解决医院人多、就医难的问题,一些慢性病患者可实现在家里通过网络视频与医生沟通。
依托数字技术及互联网,建设符合超大城市定位,符合百姓健康期盼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苏州卫生健康事业的“十四五”奋斗目标。在今年1月举行的苏州市智慧健康生态圈研讨会上,苏州市发热门诊监测预警云平台、苏州市医疗影像云平台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面向全市居民开放三个项目正式发布。苏州“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推动三级医院覆盖各片区,新增三甲医院10家的目标,提出要打造“健康中国”典范城市。
高品质的生活,还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苏州市苏剧传习保护中心主任、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名誉院长王芳一直在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奔走呼吁,今年,她一如既往地关注艺术人才培养问题。同样的,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盛小云也提议建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关爱机制。
两位艺术大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瞄准“人才”,展现了她们的艺术思考,也凸显了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担当所在。面向“十四五”,苏州在谋求以更大格局、更深力度打好文化这张牌,厚植特色文化根基。
今年1月12日,苏州举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布《“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其中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5%,其中核心领域占比超过50%;深化“百园之城”“百馆之城”“百剧之城”建设,做强智慧文旅平台,打造一批旅游功能区和精品旅游带,创建国家、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系列举措,也成了推动“苏式生活”内涵丰富、品位提升和影响力彰显的具体抓手。
守护“天堂之美”
展现高颜值城市形态
倾心守护“天堂之美”,是苏州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十三五”期间,苏州投入生态补偿资金40.5亿元,国家级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占国土面积比重达到22%,实施长江环境大整治环保大提升“百日攻坚”、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等系列行动,完成长江沿岸造林绿化8892亩,长江及42条支流水质全部达Ⅲ类及以上,在全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中名列第一。
3月1日,江苏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公布,作为切实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支持苏州建设太湖生态岛”被纳入规划,当前,苏州市围绕生态岛建设的立法工作也正在进行。面向“十四五”,苏州如何强化绿色发展新优势,强化制度约束守护好绿水青山,强化绿色发展新动能?
“当前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仍然面临基层主体资格缺位、行业利益交织性强、磋商协议监督缺位等瓶颈,亟待补齐配套机制短板。”宋青已经连续4年关注我国环境资源立法、司法工作。今年全国两会,她建议在基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的试点工作,破解司法保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健全评估鉴定遴选机制,消除“寻租”灰色地带;健全同步监督程序,筑牢赔偿磋商司法保护屏障;健全磋商诉讼衔接机制,释放公益保护叠加效应等。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苏州提出建设“美丽苏州”,展现新时代“人间天堂”之美,成为“强富美高”最直接、最可感的实践范例。提出从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从严环境综合治理、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等方面系统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中还有一项令人眼前一亮的提法——争取比国家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国际承诺均提前5年兑现。
“建筑行业要同步实现碳达峰,应该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推行碳减排和碳中和,必须对现行的建筑行业建设模式和行业标准进行重大变更。”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设计董事长戴雅萍提出建议,应该将低碳发展要求及发展目标全面融入发展规划,从政策方面制定建筑碳达峰政策机制,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现行的行业规范和标准、技术导则、技术指南等进行整体的修编与调整,建立一套与建筑碳减排目标相对应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全面开展低碳技术和产品认证等第三方认证。
守护“天堂之美”,苏州还提出,未来要更加保护好古城“河街相邻·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初步建成“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把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建成大运河文化带“最精彩的一段”,让这座城市从内到外散发迷人气韵。
聚焦能力水平提升
高效能治理取得更新突破
衡量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政府行政效率、服务水平和公信力是重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多项国家开放创新领域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改革试点在苏州率先落地:全国首个小微企业数字征信实验区,央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和法定数字货币试点;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设立知识产权、破产清退和全国首家地方法院国际商事法庭;社会综合治理改革扎实推进,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实现“六连冠”。
苏州还在继续探路,力争让更多的发展成果通过治理能力提升,惠及更多人。今年1月,苏州市公布2021年实事项目,将“建设出行无障碍综合服务平台”纳入其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创办人、董事会主席王嘉鹏认为,城市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残疾人、老年人、伤病员等特殊群体出行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次两会上,他提交了关于“建立市级出行无障碍综合服务平台”的建议,力争在更高的平台将苏州的这种创新做法进行推广。
段俊还把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基层群体——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单纯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志愿服务要想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建立激励机制,但是这种激励机制应当是保障和优待,绝非物质酬劳。”因此她提议建立全面完善的志愿者公益活动体系,让激励机制在保障志愿者无私奉献的同时,也能鼓励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提高基层治理水平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活跃的志愿服务正是社会高效能治理的一个缩影。苏州“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已明确提出将健全志愿服务制度体系,完善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和活动运行机制,促进志愿服务项目化推进、专业化指导和社会化运作。
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提升,还在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建议补齐乡村在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上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认为,振兴乡村公共卫生事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他给出了加强乡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加强乡村公共卫生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四点建议。
这样的建议,在苏州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也可以找到呼应。纲要提出苏州将强化新型公共卫生风险防控能力,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把人民期盼变成美好现实,这是代表委员履职尽责的发力点所在,更是城市向前发展的根本遵循。两会上的“苏州声音”所体现出的苏州实践和苏州思考,也让苏州以新发展理念规划的发展轨迹越来越清晰。
交汇点记者 盛峥 陈诚
报道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61/6B3l9BhjJopHMbpY/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