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苏州日报》:“千禧疫代”破局就业难

发表时间:2022/04/29 09:26:15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毕业季临近。苏州各高校抢抓“提前量”,从去年下半年就积极求变,在就业服务方面着力发展完善的线上工作体系,提供丰富的专题活动,在人才培养方面接轨行业实操,提升就业竞争力。各高校及时在线推出了一系列稳就业、保就业、促就业举措,努力降低疫情对毕业生就业工作影响——

“千禧疫代”破局就业难

虽然每逢春招都会出现“最难就业季”的感叹,但今年,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形势似乎格外严峻。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幅均创新高。江苏省高校毕业生预计超过66万人,总数亦创新高。去年底全国高校考研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457万人,减去110万左右的计划招生人数,意味着有300多万考生或是“二战”“三战”,或是流入春招市场。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阴霾仍未散去,对就业的影响也在持续。就业市场用人需求还存在不确定性,部分企业扩大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有所下降。2月14日以来,苏州遭遇抗疫“循环战”,高校何时复学至今悬而未决。对于在苏应届高校毕业生来说,近期因疫情导致的封校、线下招聘取消、跨区域实习面试受阻、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考试延期等问题,也彻底打乱了他们的求职节奏……企业宣讲、招聘会等被搬上云端,西交利物浦大学应届毕业生小刘感慨,在线求职冲淡了就业氛围,今年的“金三银四” 似乎来得没有实感。

这一届大学毕业生,生于2000年,被称之为“千禧一代”。这个称呼,跟当时扑面而来、朝气蓬勃的互联网时代一样,孕育着人们对新世纪的美好希望和祝愿。20多年过去了,当他们走向社会,却变成了尴尬的“疫情一代”。网络上甚至发明了一个代表他们的专用名词“千禧疫代”——事实上,即便没有疫情,“预期减弱”的趋势,也表明时代的艰难。

毕业困于“疫”时。

求职变身“云”上。

找个工作究竟多难?

《就业服务指南》+24小时在线咨询

“从屡次碰壁到手握offer,多亏学校、老师、同学的多方帮助。”前段时间,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2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小郭终于如愿签约了心仪的公司。他坦言,作为资深“宿舍宅”,自己不仅身体素质差,更缺乏实践历练。刚开始在线上找工作时,小郭主要以海投简历的方式为主,尽管面试了很多家公司,却都以失败而告终,加之突发的疫情更让就业成了一场“无准备的仗”,他一度非常沮丧。得知小郭的情况后,辅导员老师张凯丽不厌其烦地引导和鼓励他,班级的生涯委员也不断向他介绍学校发布的各个企业招聘通知,逐渐地,小郭对自我定位以及就业市场的环境有了更多认识。

这两天,苏大招生就业处的工作人员异常忙碌。目前苏大在校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足10%,为了抓住春招黄金期,为了帮助更多“小郭”落实工作,他们持续关注并发布招聘信息,密集开展网络招聘活动,开启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空中宣讲平台,发挥校园招聘市场主渠道作用。同时,各学院(部)积极规划举办本专业、行业领域线上招聘活动,全面搜集、挖掘各类招聘信息,促进毕业生实习就业需求与用人单位岗位招聘需求精准对接,用心用情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服务。此外,学校还发布了《苏州大学本科生就业服务指南》,并指定专人运营24小时就业咨询QQ,第一时间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疫情之下,变故常有。苏州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佳同学目前在浙江温州居家学习,在2021年秋招时已与某用人单位达成了初步意向,今年疫情发生后,因无法参加实习和面试未能成功签约。煮熟的鸭子却飞了,李佳的内心非常焦虑。辅导员陈老师第一时间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并通过完善简历及视频模拟面试等方式提高其求职竞争力。与此同时,陈老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借助校外导师等资源,结合该同学就业意向,将其推荐至人岗适配度高的岗位。“那时,我只知道在校招平台上拼命刷信息,幸亏导师提醒我,还有毕业生就业群、招聘App等地方可以投递简历、进行线上面试。打开思路后,我内心的焦虑缓解了很多。”李佳的求职经历属于典型案例,辅导员推荐了学姐给她,介绍相关经验,经持续帮扶及自身努力,李佳已成功收到一家国企的录用通知。

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疫情期间,苏科大迅速响应,对2022年春季学期相关就业工作进行调整,第一时间发布《关于在突发新冠疫情期间做好就业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线上就业指导和各类校园网络招聘活动,最大限度减少疫情负面影响,确保“组织领导不放松,就业指导不停歇,岗位推送不间断,线上运行不打烊”。全校上下切实把做好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紧迫的政治任务,每个学院在疫情防控期间积极举办网络招聘会、联系一批重点用人单位、加强与毕业生的就业点对点服务、举办就业主题班会、帮扶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开展毕业生安全教育等。截至4月8日,苏科大共举办网络招聘会27场、网络宣讲会84场,参会用人单位3208家,提供岗位17766个,“苏科大就业”公众号持续发布就业信息推文117条,全力以赴做好就业工作。

云端宣讲会+名企实验室

“我本科就读于美国大学,综合疫情因素在2020年申请了西浦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回国时没有任何国内的求职经验。”小颖也是今年的毕业生,面对疫情,她形容自己的求职经历为“摸着石头过河”。好在学校各项在线就业服务都较为完善,无论在校与否,都能接触到各类云端宣讲会,接入职业咨询窗口,收到就业发展中心定时推送的金融行业招聘信息;除了常规课程,在西浦,学生还需完成600小时的“额外学习活动”,包括听讲座、参观企业、自主学习行业技能等,这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她明确就业方向、锻炼求职能力。“另外,学院的很多导师不仅在学业上予以指引,他们往往也是行业‘大拿’,为我打开了解行业的新角度,这在求职过程中对我帮助很大。”结果是喜人的,小颖最终在摸索中收获了5个录用通知,目前已签约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

西交利物浦大学从2020年开始便尝试通过线上解决就业问题,颇有成效。西浦就业发展中心老师王堃介绍,受疫情影响返校无期,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就业工作的节奏。据此,学校迅速制定了“信息精准推送,不让一个毕业生掉队”的就业工作目标,全面开展线上就业工作,推出了平台搭建、资源互享、契机创造等一系列就创业举措,营造求职氛围。具体围绕三方面展开:一是联合智联招聘、毕业申、前程无忧等线上平台开设针对西浦毕业生的春招专场,实现岗位资源的汇集和共享,同时与政府部门合作,对接本土优质企业;二是为学生在线提供定制化的就业服务,按学院、专业筛选就业信息,通过邮件分发至每一位学生,并建立一对一帮扶体系,对在岗位申请、简历修改、面试等环节有疑问的学生提供相应课程资源和在线指导;三是及时为学生推送人才引进、落户等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各地最新用人政策。

今年,西浦还与一些‌‌企业合作特别推出“名企实验室”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模拟面试,来熟悉求职全流程,体验真实面试场景,实现最佳人岗匹配。若学生与雇主‌‌双方在模拟练习中彼此青睐,学生还将在活动中收获到真实的录用通知作为奖励,提前解决就业问题。

少了与同学的面对面交流,网络招聘少了些紧凑感,也更像一场“单兵作战”,许多同学是茫然的。疫情期间,除了以往的就业指导帮扶外,苏科大还开展了“就业服务全国包邮”“网上签约系统全新升级”“春招备战集训营”“荧光行动”线上求职辅导课及各类“云市场”“云课堂”“云服务”“云帮扶”等一系列专题活动,为学生“云就业”全程出谋划策。截至发稿前,苏科大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情况好于2020、2021年同期水平。

浸润式实习+校外导师实训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小何最近顺利通过心仪公司的测评、面试,待毕业后入职。而刚步入大三时,她还对自己的未来之路迷茫不已。学院了解了学生们的情况后,围绕考研、就业、出国、考公四个主题,邀请企业专家、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为大家“现身说法”。在一场场的交流中,小何很快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目标,她选择直接就业。在学院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上,小何通过学习制作简历、体验模拟面试等环节,开启了就业的第一步。学院的教授听闻小何有就业意向,特地推荐她到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所实习。在实习中,小何沉浸式体验校企合作单位的企业文化氛围,在一次次历练中,她也更加自信了。她学习并编写了多项测试用例,并且设计出了几十种测试场景,承担了60%的硬件测试工作,顺利申请到实用新型专利1项。

“多年来,苏大非常重视学生的就业工作,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指导方案。”苏大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张芸介绍,该校聚焦“慢就业”难题,开展了“本科生辅导员就业指导技能提升工作坊”,提升考研失利毕业生、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水平,“多对一”式的帮扶打通了学生就业的绿色通道。

在西交利物浦大学,该校组建了一支校外导师团队,由超过1000位来自不同行业的职场精英组成。本科大二以上年级至研究生均可选择一位校外导师,为自己在职业生涯规划的道路上答疑解惑。从大咖讲堂到导师咨询,从师生互选到参与项目,在与拥有资深行业经验导师的交流中,学生更容易适应从校园到职场环境的转化。另一方面,学校还积极推动学院接轨相关产业,形成产学合作模式。如西浦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成立西浦慧湖药学院,打造“社会-大学-产业”多元融合生态体系,目前已与江苏恒瑞医药、苏州亚盛药业等数十家企业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合作内容涵盖人才培养、药物研发等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诸多实习、就业机会。再如,学校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共建西浦-集萃学院,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特设的暑期科研课题及实习机会,鼓励学生提早接触产业界,了解市场实际需求,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角色完成了从“学生”向“职场人士”转变。“我在研究所参与的项目组主要研究无人车定位,过程中我更多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体验到了真实的职业环境。”得益于这种产学合作模式带来的就业竞争力,该学院本届硕士毕业生张琳在秋招时投递了三家公司,均顺利拿下邀约。

(选题策划 李晓 高岩 稿件执行 徐靖怡 李静 陶赟婷,原载于2022年4月28日《苏州日报》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