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结凝聚力量 以奋斗铸就伟业——我校师生学习热议2024年全国两会
春到华夏,时盛岁新。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我校师生通过各类平台,密切关注两会动态,学习两会精神,并结合工作和学习实际,畅谈体会、分享感悟。大家表示,全国两会奏响了“进”的主旋律,传递出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的坚定信心,凝聚起斗志昂扬、奋发有为的强大力量。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担当实干,加速推进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坚定不移朝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为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中作出苏科大贡献!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苏州市委会副主委、我校人文社科处处长宋青表示,这是一次成果丰硕、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催人奋进的大会。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深、实、细、准、效”上持续用力,不断强化使命担当,从履职角度聚焦学校中心工作,聚焦学校特色优势,立足岗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学校建设江苏高水平大学奉献智慧和力量。将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好全国两会精神,进一步发挥好民建以联系经济界为主的界别特色和优势,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真言献实策。在“双向发力”中做好行动派、实干家,力争“双岗”建功,为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作出积极贡献。
教务处处长段姝表示,要落实“两个先行先试”,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时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进跨学科教学,提高我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的匹配度,提升我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持续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的学术研究和行业发展状况,加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积极探索培养工程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大中小学贯通培养,提升我校人才的创造力和创新力。
科技处处长范凌云表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以实际行动贯彻全国两会精神,精准把握江苏省“1650”、苏州市“1030”产业布局特征;积极部署“走访企业年”系列活动,以企业需求为牵引,推动科技创新深度对接产业创新;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组织谋划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积极推动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重点布局和建设一批面向未来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充分发挥有组织科研载体的作用,助力地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江苏、苏州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创新贡献科技力量。
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徐本连表示,要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才结构。要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主动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要发挥制度优势,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制度体系,激励各学科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要拓展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模式,建立全球顶尖科学家咨询团队与人才数据库,形成引才目标池,提高人才引进精准性。要瞄准基础前沿,用事业打造人才集聚平台,搭建人才发展平台,用远大的事业吸引一流的人才,源源不断地集聚和培养世界一流人才。
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学生工作处处长张承祖表示,将高质量、有针对性地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有效提升投放到我校的岗位数量及质量;持续深入开展“百校联动就业招聘”“万企进校园”等专项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升供需匹配度;用好政策性岗位,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参与三支一扶、西部计划、乡村振兴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高质量开展就业指导服务,有效满足在校生各类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需求;重点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精准实施“一对一”就业帮扶。持续开展就业育人系列主题活动,切实帮助2024届毕业生早就业、就好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大鹏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新时代环境领域的工作者,要切实学习领会、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时刻牢记并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学院始终以学科建设为第一要务,从环境高水平保护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规划学科发展;坚定不移致力人才培养,提升学生满意度;全方位加强学院建设和人文关怀,提升教师归属感;加强有组织科研,谋划标志性成果。
音乐学院院长陈林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担负起推动美育工作发展的责任,围绕学校、家庭、社会三个维度,推进全民美育,助力文化强国。音乐学院将以“江南文化艺术”为切入点,坚持人才培养与苏州地方经济文化相融合。加强美育跨学科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优化课程结构布局、丰富美育活动内涵、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为推进高校美育高质量发展贡献苏科大智慧。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吴宏杰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学院将加强与政府部门、龙头企业的合作与协同创新,将技术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升级;把握人工智能的重要机遇,切实采取具体举措发展人工智能的相关学科,努力搭建“人工智能+”基础平台,结合苏州与学校的重点方向,明确交叉学科方向;着力培养和壮大实战型、复合型的AI人才队伍,形成专业交叉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助推建设江苏省高水平高校。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姜昱丞教授表示,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应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牢记自身责任和担当,积极投身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浪潮中。面对新兴领域的挑战和机遇,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的领域,勇于挑战科学技术的边界。立足于自身领域,不断深化改革,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国家战略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紧密结合国家和人民的需求,积极投入到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去,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姚新立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生产力理论的最新成果,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的最新发展,是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的科学回答。既为哲学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拓展和深化了个人的研究视阈和理论层次。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将围绕“新质生产力”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论研究,及时将学习和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引导他们勇担时代重任、投身伟大实践。
苏州市学联执行主席、校研究生会主席团成员、艺术学院2022级美术专业研究生张觐觐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为艺术专业研究生,将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努力创作传播具有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明精神、反映人民需求的优秀艺术作品。在努力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让青春在奋斗中闪光。
2023年度校大学生年度人物、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20级城乡规划专业本科生陈明杰表示,政府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名城乡规划专业学子,将扎根城市,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城市运营理念融合,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实现青年与城市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在实践中回归乡村,找到并解决乡村发展的典型问题,在城乡大地上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