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新华日报:苏州科技大学坚持内涵发展、强化特色发展 谱写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发表时间:2022/09/23 08:27:59  浏览次数:  责任编辑:徐燕华

□ 本报记者 陈悦勤

通讯员 浦净净 徐燕华

“学会思考,着眼未来,培养创新创造和独立判断能力,通过不懈努力收获成果、成长成才。”9月4日上午,苏州科技大学举办院士与新生面对面活动,欧洲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长明寄语学院新生。两年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成立,随着优质师资力量的引培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涌现,该学院获批“江苏省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被遴选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成为苏州科技大学加强内涵建设的生动缩影。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要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标准建设教育强省,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苏州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姜朋明说,作为一所立足苏州、部省共建的高校,迈步新征程,苏州科技大学将坚持内涵发展,强化特色发展,更加全面系统实施“人才强校”“开放融合”“文化兴校”三大战略,提升办学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谱写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篇章。

做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牢记‘致远至恒,务学悟真’的校训,做有志气、才气、正气和勇气的时代新人!”9月16日,在苏州科技大学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顾菊平的勉励,令近6500名2022级新生更深入地感悟到这所高校的精神传承。从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到如今一步步发展成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相融相生,已向社会输送近20万名毕业生,许多校友成为行业领军人物、业务骨干,学校被誉为“规划建筑师”孵化基地、“工程师”成长摇篮和“基础教育骨干”培育中心。

在姜朋明看来,学校的快速发展,与一直坚持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密不可分。近5年来,苏州科技大学两次对全校文科、理工科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形成了以“民生型工科”传统学科为引领,以新兴工科为支撑,以人文艺术、社会科学、数理学科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建成了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19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三个学科跻身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

“人才强校”战略引领下,一支优质的教师队伍组建起来。截至2022年8月底,苏州科技大学已集聚两院院士唐叔贤、钱七虎,欧洲科学院院士李长明,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建平等一批名家名师,建成5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60余名省级高层次人才领衔的教师队伍,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60%,较2017年提升近20个百分点。

特色的学科建设和优质的教师队伍产生“叠加效应”,培育起一片孕育优质人才的沃土,为地方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该校每年有近六成的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就业,积极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做科技创新的“智囊团”

高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智慧大脑”。当前,苏州正大力建设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本地院校能为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什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唐叔贤看来,“本地院校深深扎根地方,具有地域和方便交流的优势,本地高校应成为地方科技创新的‘智囊团’,技术攻关的‘主力军’,与地方政府、企业优势互补、互惠共赢。”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2021年,唐叔贤牵头在苏州科技大学建立按需零碳供能研究中心,“牵手”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开展氢能系统基础和应用相结合的前沿研究。同年,姑苏实验室首个院士专家工作室“唐叔贤院士专家工作室”正式揭牌。研究中心和工作室凝聚了该校材料领域的优势力量,有力推动了关键技术攻关。

这样的创新故事,成为苏州科技大学校地合作中的美丽风景。经过多年发展,学校通过顶层设计和资源整合,已形成一定优势,正不断释放高校基础研究、科技创新潜力,加速关键技术攻关,为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贡献智慧力量。

打造科技创新“智囊团”,首重科研平台建设。学校围绕水处理、材料科学等方向,建设了24个高端人才集聚、瞄准科技前沿的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八一勋章”获得者钱七虎担任名誉院长的城市地下空间安全防护技术研究院为例,该研究院聚集了国内外顶尖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与安全防护专业资源,为苏州地铁上盖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等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一批科研创新平台的建立,让人才有了发挥才能和理想的更大舞台,促成了更多“校地携手”的科研佳话。初秋时分,来到苏州胥口湾水源地,只见微风吹拂下,清澈的湖水荡起波澜。苏州胥口湾水源地是苏州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从2018年开始,我们的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就和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协同单位携手,开展‘胥口湾水源地水生态健康提升与水质保障技术及工程’项目,有效推动了胥口湾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苏州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钱飞跃介绍。5年来,该校获批国家级项目250余项,获批省部级项目180余项。

做城市建设的“规划师”

9月,走进苏州高新区树山村,一间间独具特色的民宿与青山绿水相映,氛围感满满。“小山村”的华丽变身,离不开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驻村规划师”团队的量身定制。“树山村有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优势,在编制、落实村庄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借助高校资源和平台优势,为其‘量身定制’了方案与品牌,以‘润物细无声’的陪伴式乡建,帮助乡村完成蝶变。”城乡规划系教师彭锐介绍。

紧贴实际服务地方,苏州科技大学的身影不仅只在树山村。五年来,该校与苏州市政府共建智慧城市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和名城保护研究院等,围绕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开展研究,为苏州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时间见证了苏州科技大学与地方融合发展的脚步。苏州中环快速路之上,该校的改性沥青质量控制新技术已得到应用;坐上苏州轨交4号线一路游览,其中11个站点的艺术墙由艺术学院的艺术家牵头创作,将苏州故事娓娓道来;该校粉画泰斗杭鸣时教授领衔的大师工作室已成为苏州“文化名片”;学校先后参与苏州“世界遗产典范城市”建设,5年来共编制340余项小城镇与乡村规划。从乡村到城市,从建筑到文化,苏州各地活跃着苏州科技大学的身影。

将地区发展重任扛在肩上,让苏州科技大学从一个地方高校走向更为宽广的舞台。今年7月,在金鸡湖畔,苏州科技大学与苏州市政府共建的苏州市生态创新指数研究院连续第三年发布《“中国100城”城市创新生态指数报告》,从创新主体、创新协同、创新环境等多维度研究分析,为全国各城市转换动能、提升能级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咨询,为企业寻觅创新支撑、判断发展布局提供资源地图和政策分析,得到联合国科学和技术促进发展委员会主席彼得·梅杰赞誉,“将为中国城市的创新发展和良好营商环境的构建提供有力支撑,值得持续深入开展。”

用探索和进取精神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能力向上生长,以勇挑重担的担当和作为沿着城市脉络向下扎根。回看来时路,苏州科技大学将自身发展融入地方,与这座城市同频共振。眼下,迈入新的五年,苏州科技大学正锁定新目标,向着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进发,书写新的发展辉煌。(原载于2022年9月23日《新华日报》SZ04版“苏州观察·关注”)

报道链接:http://newspaper.xhby.net/?act=article&aid=1113684&layountIndex=27&date=20220923&siteID=2&id=1